top of page
120705234_382392326504205_52623098698935

曲目解析

文/許舒堯

 

巴赫的 “Klavierübung” (鍵盤練習) 第四部,在紐倫堡第一版的標題頁印著:"Clavier Ubung / bestehend in einer Aria mit verschiedenen Veraenderungen / vors Clavicimbal mit 2 Manualen (鍵盤練習:一首歌調與不同的變奏/為雙排大鍵琴所作)。這部學者們推斷在 1741 年左右出版的鍵盤作品,就是十九世紀以後眾人所熟悉的「郭德堡變奏」。本場音樂會將大家所熟悉的郭德堡變奏曲與布克斯特胡德的 <La Capricciosa> 變奏一起呈現。

 

布克斯特胡德是對巴赫影響甚鉅的北德作曲家 / 管風琴家。1705年十月,二十歲的巴赫冒著丟掉工作的風險,步行 400 公里到北部的呂貝克 (Lübeck) 參加當時高齡 68 歲的布克斯特胡德的一系列音樂會。巴赫在呂貝克停留了將近五個月,並且帶回了數本親手抄寫的布克斯特作品。布克斯特胡德在隔年就去逝了。

 

布克斯特胡德的 <La Capricciosa> 與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一樣都是G大調,也都是 32 個段落 。每個變奏都是 binary form (二段式),都有在變奏中採用舞曲的節奏。 La Capricciosa 可以淸楚的被歸類為義大利變奏曲傳統的延伸:其一曲名就是義大利文,再者相對於巴赫在郭德堡中採用的法式吉格舞曲(變奏7),布克斯特胡德採用的是義式(變奏 9, 19, 24)及德式吉格舞曲(變奏 30)。La Capricciosa 是歌調變奏,採用十七世紀流行的 、源自於北義大利、有二十個以上德義作曲家採用過的 Bergamasca 舞曲旋律。這個舞曲旋律留傳到了德國以後變成了民謠「酸菜與甜菜」:

Kraut und Rüben / 酸菜與甜菜/ haben mich vertrieben / 讓我敬而遠之

  Hätt’ mein’ Mutter Fleisch gekocht / 如果我媽媽有煮肉的話

  wär’ ich länger gerblieben / 我就會停留久一點 

La Capricciosa 每個變奏長度為 16 個小節,是郭德堡的一半,沒有任何小調的變奏。整組曲子與天真的歌詞一樣呈現明朗、輕快的感覺。

 

郭德堡變奏在形式上是與 La Capricciosa 呼應的。與 La Capriciossa 不同的是,郭德堡不是旋律的變奏,而是低音變奏。每一首變奏都是建立在 32 個小節的 ground bass (反覆低音) 之上。在1975 年被發現的一本巴赫私人擁有的郭德堡初版印刷的內頁,巴赫留下了以 Goldberg ground 的前八小節所寫作的 14 首卡農(現為 BWV1087)。這個 “Goldberg ground” 是每個小節的 structural note (結構音),除了在 Aria, 變奏 4、12、 22的前八個小節很清楚的以長音的形態出現之外,其它的變奏都如同管風琴的聖詠變奏曲中的旋律,掩飾在繁富多變的音型之下而難以辨認。

 

另外與不克斯特胡德不同的是,巴赫在變奏中採用的舞曲以及裝飾音皆為法國形式:這與十八世紀以後法國巴洛克音樂及舞蹈的興盛有密切的相關。開場的 Aria 就是繁複、屬於獨舞的薩拉邦舞曲,而變奏 7 是充滿彈跳能量又優雅的法式吉格舞曲。

 

巴赫更另外為整組三十首變奏建構了更高一層級的結構,以 [ 舞曲 — Arabesque (巴赫學者Peter Williams 用辭,意指音型繁複如阿拉伯抽象幾合裝飾圖騰的變奏) — 卡農 ] 序列創造出每三首變奏一個循環的 cyclic form(連章結構)。我們可以從不同變奏的曲式簡單的歸類巴赫融合的曲種及作曲技法:

 

****

Aria: Sarabande (法式薩拉邦舞曲)

 

3x10 組

   舞曲/genre piece (法國巴洛克管弦樂及大鍵琴曲種)

   Arabesque (音型如同聖詠變奏曲:融合了義大利變奏曲的德國管風琴曲種)

   卡農 (中世紀、文藝復興聲樂曲種)

 

Aria

**** 

三首一組的循環規則在最後的三首變奏中被破壞了:我們沒有辦法把上述的規則套用到變奏 28、29、30 上。 或許巴赫想借由規律的破壞來讓組曲進入尾聲。在循環過一度到九度的九個卡農之後,巴赫在變奏 30 採用的不是十度卡農,而是可以同時有多個旋律同時進行的 Quodlibet(混成曲)。巴赫引用了兩個旋律,其中一個就是布克斯特胡德在 La Capricciosa 中所使用的貝加馬斯卡。巴赫這個設計也被視為是在與布克斯特胡德,以及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致敬。

 

如同史維林克融合管風琴聖詠與十六世紀西班牙、義大利世俗的變奏曲而創立了聖詠變奏曲曲式,一百多年以後巴赫再次的融合了十七世紀發展達到高峰的舞曲/歌調變奏的結構、管風琴聖詠變奏的高度複雜化音型、十八世紀法國舞曲精緻的節奏、裝飾音,源自於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卡農,為雙排大鍵琴創作了這首包羅萬象、獨一無二的作品。

bottom of page